【黄梅观察】“旅游+”描绘黄梅全域旅游新画卷
发布时间:Aug 18, 2021 | 作者:
本报通讯员 吴慕枫 曹锦军 黄显
阅读提要
北枕巍巍大别山,南抱万里长江水,黄梅县位于鄂、赣、皖三省交界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黄梅戏、禅宗祖师传说、黄梅挑花、岳家拳四张国家级非遗文化名片,是“千年古县”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如何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助推黄梅全域旅游实现快速发展?黄梅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与农业牵手,同文化联姻,发展康养,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活力、做大经济新增长点,资源优势已成为发展胜势。
8月的黄梅,融合夏日清凉与惊险刺激的玫瑰谷漂流,引得游客笑语不断;万亩蓝莓基地里,成群结队的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体会着采摘的乐趣;空气清新、山景幽丽的挪步园风景区,让游客身心舒畅、流连忘返……
近年来,黄梅在游山观水的基础上,以创建荆楚文旅强县为目标,通过旅游与农业、文化、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黄梅旅游带来了更多的人气、财气,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
数据诠释着黄梅的魅力。2021年上半年,黄梅接待游客261万人次,同比增长17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3.05亿元,同比增长193%。
牵手农业 点燃乡村旅游
二月摘草莓,三月到六月赏茶花、樱花、桑葚、荷花,七月摘葡萄……在黄梅县杉木乡邢绣娘生态园,这样一张“好吃好看又好玩”的月历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邢绣娘生态园的主人是邓雄、邓蓓兄妹,他们看好家乡的山水资源,从2014年起在杉木乡12个村流转土地2万亩,打造集特色农业观光、水果采摘、茶叶种植、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每年带动494户贫困户增收,户均增收8600元以上。
邢绣娘生态园的生动实践,让农业与旅游做“乘法”,释放出传统农业难以企及的高效益。
在大河镇西山脚下,停靠稻田中间的火车车厢是餐厅和客房,不远处是一排排小木屋民宿,在乡村显得格外静谧,这里便是“袁夫稻田”。
3年前,能人袁勇刚回乡流转530亩土地,从种植有机水稻到建设火车餐厅、星空帐篷、田园咖啡厅、大米体验中心,短短3年时间,“袁夫稻田”已成为十里八乡耳熟能详的“网红打卡地”。仅向日葵基地就引来6万余游客。“稻田里的客房,需提前两个月预订。”紧跟新业态,袁勇刚尝到了甜头。
为更多人圆田园梦的同时,袁勇刚的“袁夫稻田”也给当地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流转土地800亩,直接安排就业48人,每年提供就业岗次8000次,人均增收3.5万元。
李柳军是从苦竹乡油铺街村走出去的企业家。2017年,他回乡联合村民成立湖北青山绿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700多亩,种植葡萄、脆桃、荷花、车厘子等,建设了婚礼草坪广场、垂钓中心、孔雀园等项目。如今,青山绿水公司四季有项目、节节有看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生机无限。
正值夏天,青山绿水公司里百亩荷花迎风绽放,满园莲蓬清香袭人,游客慕名而来拍照打卡。“摘绿色水果,赏百亩荷花,逛累了就在农耕餐厅吃农家饭,在这里玩一天都不觉得乏味。”游客刘素芝开心地说。
8月初,黄梅县绣娘田园度假旅游区、黄梅县青山绿水生态园、黄梅县袁夫稻田休闲康养基地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推介为湖北省休闲农业重点园区。
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让良田沃土变成了观光热土,农家宅院变成了游客乐园,也让黄梅全域旅游充满生机与活力。
联姻文化 释放非遗魅力
“哎呀,我真没有想到在东山脚下能听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黄梅的戏曲文化氛围好浓,不愧是黄梅戏的故乡!”今年端午节期间,从南昌自驾来黄梅旅游的陈女士,在黄梅五祖景区东山小镇观看黄梅戏《女驸马》后说道。
黄梅拥有黄梅戏、禅宗祖师传说、黄梅挑花、岳家拳四张国家级非遗文化名片。东山小镇依托“黄梅戏”“黄梅挑花”等非遗文化,深度挖掘鲍照、废名等黄梅历史文化名人典故,打造出问梅村街区、东山博览馆、稻田乐园及凤源里社区、黄梅挑花体验馆等特色文旅项目,并已升级为康养文旅类4A级旅游景区。
苦竹乡养马岭村,原名杨梅岭,因岳家军在此驻军养马而得名。该村巧借岳家文化卖风景,先后修复了岳霆岳震墓、饮马槽、拴马樟等遗址,建设抗金城项目,打造出以岳家文化为主体的文旅融合特色旅游。
养马岭村还不断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深入开发特色农家餐饮、自然古居民宿、观光采摘等休闲游项目,景点“串珠成链”,拓宽了村民致富渠道。“在家门口摆摊就能挣钱!去年自家种的玉米全被游客买走了,赚了3000多元。”该村脱贫户洪艳松说。
黄梅深知,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大发展,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支撑。以禅宗祖师传说为核心的东山小镇项目,以岳家文化为载体的抗金城项目,以黄梅戏为核心的黄梅戏曲文化小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不断拓展着旅游发展空间,促进非遗文化在旅游景区扎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领略黄梅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发展康养 擦亮旅游名片
“在这里真是体验到了一步一挪一重天。”每逢暑期,家住武汉的程靖文先生都会携着一家老小在此小住几日,“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整个人都舒服了不少。”
挪步园避暑山庄位于黄梅县北部紫云山上,其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最高峰海拔1240米,山峦起伏,瀑布飞溅,夏季平均气温23摄氏度,是天然的避暑圣地,有“小庐山”的美誉。
不仅如此,这里还盛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的黄梅禅茶,游客来此可以春采禅茶、夏避酷暑、秋采野果、冬赏霁雪。
康养旅游,旅游新风口。黄梅围绕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紧盯旅游、康养优势资源,聚焦打造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先后出台了《黄梅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实施方案》《黄梅县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和《黄梅县大健康产业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高标准谋划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布局。
同时,黄梅依托禅宗文化资源,打造集禅宗文化养生体验、养生教育、休闲度假、养老等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利用山地、森林、湖泊、洞穴等自然资源,整体开发运营集养老护理、康复护理、特色医疗、保健疗养、休闲养老于一体的康养项目,拓展“修心+养生”“户外+养生”“武术+养生”模式。
康养旅游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用旅游公路这条“项链”,把全县的旅游景点串联起来。
为此,黄梅先后投入3.6亿元修通了连接四祖寺和五祖寺全长18公里的横山旅游公路,连接五祖景区和玫瑰谷全长30公里的环古角水库旅游公路,以及连接五祖景区和邢绣娘生态园全长20公里的十里观光长廊旅游公路,加速激活康养资源。如今,玫瑰谷、蔡山梅园、挪步园、九坤太白小镇等景点,成为康养旅游胜地。
黄梅将食疗养生作为一个重要的吸引点,依托“挪步园”青峰茶、黄茶、白茶,与禅宗祖师传说结合,打造禅茶园;依托龙感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荷叶茶,打造生态茶;依托黄梅生产的纯糯米、“五祖寺”的碧玉流泉水以及特制酒曲酿造的黄梅堆花酒,将饮食文化与养生密切融合,打造中国“心灵康养圣地”。
黄梅文化惠民 点亮群众多彩生活
本报讯 (通讯员蔡四海)“我经常到农家书屋借阅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通过看书学习,掌握了虾稻连作技术要领,承包的20亩农田虾稻连作,当年收入32000元,成为新开镇脱贫示范户。”8月15日,黄梅县新开镇四房墩村村民梅木生在该村农家书屋“文旅云”数字终端旁,边浏览电子书边介绍他的“读书经”。
近年来,黄梅县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建好文化“磁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完善文化服务设施,自2018年起,黄梅县大胆探索统一的“站舍”标准,出台《黄梅县乡镇综合文化站站舍建设补助办法》,投资4350万元新建、联建、改扩建16个乡镇文化站舍,新建和改扩建32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配套建有文体广场。同时,该县投入200多万元建设“黄梅文旅云”数字平台,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接入互联网,实现WIFI全覆盖,文化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目前,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已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高素质的文化队伍,是推进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产生文化磁场最大效应的有生力量。黄梅县坚持专业、业余、管理、志愿四支队伍一齐抓,让队伍沉到一线;采取县聘乡用、对口引进、外出深造、本土挖掘等办法,配优文化队伍。目前,全县18个文艺协会组织、千名民间文艺骨干、600余名乡村文化管理员、近2000个社会文艺团队、3000余名文化志愿者,常年扎根在基层、活跃在农村,成为新时代的“文艺轻骑兵”。
《黄梅挑花传统图案集》正式出版
本报讯 (通讯员曹锦军)8月15日,笔者获悉,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单生荣先生编著的《黄梅挑花传统图案集》,已由武汉出版传媒、湖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黄梅县加强非遗文化保护取得的又一成果。
据悉,黄梅挑花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新出版的《黄梅挑花传统图案集》,是从近2万件传世的“黄梅挑花”作品中反复挑选、归纳、整理出其中有代表性的近千幅,让广大设计从业者、爱好者和传承人能便捷使用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图案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黄梅挑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提高对黄梅挑花的鉴赏水平和操作技能。
策划 张贵球 撰稿 张妹发 吴慕枫 曹锦军
来源:《黄冈日报》2021年8月18日第七版《黄梅观察》
- 上一篇: 黄梅县文化和旅游局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
- 下一篇: 增强责任意识 坚决打赢疫苗接种清零工作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