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 文旅之窗

    • 文旅机构
    • 文旅动态 >
      • 文旅信息
      • 文化直播
      • 文化扶贫
    • 招商引资 >
      • 产业政策
      • 招商项目
    • 政务服务
  • 公共服务

    • 预约预定 >
      • 场馆预订
      • 活动预订
    • 文化慕课 >
      • 戏曲慕课
      • 文化讲堂
    • 文体活动
    • 文化配送
    • 总分馆 >
      • 文化馆总分馆
      • 图书馆总分馆
    • 云阅读
    • 咨询指导
  • 畅游黄梅

    • 文旅地图
    • 景点推荐
    • 线路推荐
    • 特色美食
    • 民宿酒店
    • 地标优品
    • 订座订票
  • 戏乡黄梅

    • 戏曲展厅
    • 戏曲直播
    • 戏曲欣赏
    • 文艺创作
  • 文旅名片

    • 特色文化 >
      • 黄梅戏
      • 诗词
      • 楹联
      • 黄梅挑花
      • 岳家拳
      • 禅宗文化
      • 黄梅民歌
    • 文博展示 >
      • 馆藏文物
      • 不可移动文物
    • 一乡一品
  • 志愿服务

    • 文体社团
    • 文化志愿者
  • 文化动态
    • 返回上一级
    • 文化资讯
    • 文化直播
  • 文化服务
    • 返回上一级
    • 文化旅游地图
    • 文化培训
    • 票务预订
    • 文化服务配送
  • 文化活动
    • 返回上一级
    • 活动预约
    • 文化日历
  • 文化场馆
    • 返回上一级
    • 文体场馆预订
    • 数字展馆
    • 队伍风采
  • 特色文化
    • 返回上一级
    • 非遗展示
    • 文化惠民
    • 全民艺术
    • 群众文艺
    • 文化志愿者

黄梅东山五祖寺纪游

2020-11-16 00:00:00


    寒色苍苍老柏风,石苔清滑露光融;

   半夜四山钟馨静,水晶宫殿月玲珑。

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张祜游历黄梅东山时,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诗人用生动精练的笔触,既勾画出风景秀丽的东山风光,又描写了禅林名刹的月夜美景。东山,一片青秀灵动、寒山空静的佛心禅境,怎不令人神往?怎不令人陶醉?怎不令人着迷?

   

初秋,应省城几位戏剧界朋友之约,大早从武汉出发,驱车直达黄梅县五祖菩提小镇。五祖寺风景区内外建设蔚为壮观,游人川流不息,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建设景象,刚竣工的黄梅禅文化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已开门迎接海内外宾客。抬头仰望,五祖寺古建筑群就座落在东山的凤背之上,北依天衢山脉的白莲峰,面向烟波浩淼的龙感湖,与锦绣匡庐隔江相望。1300多年来,这座在群山环抱、松竹掩映之中的禅宗古寺,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外著名的旅游胜地。黄梅东山五祖寺以其在中国佛教禅宗岳峙一方的历史地位和东山的飞瀑流泉、诗情画意的绚丽风景,吸引着千千万万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留下了无数风流潇洒、雄视百代的千古绝唱和传说。

 

据史书记载,五祖寺的创始人是大满禅师弘忍。中国禅宗的初祖是天竺(印度)的菩提达摩。他在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从海上来到中国,用一领从天竺带来的木棉袈裟,作为继往开来的凭证。他的衣钵一传慧可,二传僧璨,三传道信,四传弘忍。唐高宗唐咸亨三年(672年),弘忍离开黄梅县东禅寺到东山借山建庙,自唐到清十分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搂阁1000多间,僧侣达1300多人,先后出了100多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文人骚客慕名前来游览,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南唐加封为“广化”,唐宣宗敕建大东山寺,宋真宗改敕寺额为“真慧禅寺”,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宋徽宗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菩觉禅师”并改寺额为“东山五祖寺”。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1985年,五祖寺经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自一天门沿东山古道拾级而上,约5华里便到五祖寺如今的山门。斑驳古朴的古道,由长短不一的石板铺砌而成,一直在用它那悠长的身躯,默默记录着历史变迁的一个个烙印,早就失去了当年的棱角,显得斑痕累累、深浅不匀,写满了岁月的苍桑。据《黄梅县志》记载,五祖寺第十五代嗣孙法演禅师的法嗣表自禅师“修造石路,自一天门直达白莲峰顶,历数里许及讲经台、三佛桥,沿路五塔,引路百松,悉出其手,至今赖之。”行至二里半的地方,有“二天门”,山涧横出其间,上建小石桥,桥上筑亭。亭额上题有“此间乐”三字。亭内山风送爽,桥下流水潺潺。进出东山的行人,无不在此歇息。

 

站在亭上,兴目北望,东山象一只美丽的凤凰,古寺建筑群就坐落在凤凰的腰上。从古角、垅坪山发源的东、西两河,象两条彩带,把凤凰锁住。古人的“东山突起正中央,玉带双飘锁凤凰;坐对匡庐真面目,蓬莱未释尚馨香。”的诗句描绘了五祖寺的地理环境,真是恰到好处。俯视南野,阡陌纵横,田园如画;城镇村舍,尽收眼底。上行二里许,便是“飞虹桥”(俗称花桥),桥宽约6米,高约10米,长约40米。桥上有过路亭,系元代建筑。桥上东西两门额上,有清代蕲州王万彭所书:“放下着”、“莫错过”横批,书法潇洒,笔力苍劲。飞虹桥横卧在峭壁之间,宛若飞虹连接两壁。桥下流泉,响彻山谷;追溯其源,出自白莲峰。飞泉象一柄银剑,把青山劈开,飞崖挂壁,浴紫披晖,凌空而下,奔流不息。

 

别“飞虹桥”,便到了如今的山门。门前有三棵古油朴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老干新枝,遮天隐日;朝阳照耀,更加青葱。树前的文字介绍,称其树龄达千年以上。进入山门,穿过天王殿,拾级而上,便是古寺的主建筑大雄宝殿。再往上是现存清一色清代砖木结构古建筑群,有麻城殿、圣母殿、千佛殿、地藏殿等殿堂,在麻城殿的门额上,书有“西来四叶”的匾额。麻城殿后为真身殿,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阁碧亭朱,古朴典雅。其中神座部分是唯一具有古寺特色的宋代建筑。以麻城殿、真身殿为主体的东、西两侧,尚有方丈、大寮、小寮、财神殿、禅堂、库房等殿宇。曲径重门,花荫竹影,重重叠叠,浑然一体。圣母殿西侧,从白莲峰上潺潺而下的一股清泉,昼夜悠悠,轻脆悦耳。似古琴轻抚,如珍珠落盘。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此留有“流响”石刻手迹,晚清黄梅知县、昆曲行家钟谷在此书有隶书“法泉”二字,刚劲雄健,俊逸洒脱,增添了古寺厚重的历史韵味。法泉上面依山傍洞,建有“听泉亭”,八角翘檐,古色古香。

 

沿着“东坡流响”上行,古寺外面是一片竹林掩映的“通天路”。竹影扶阶,婀娜多姿,微风拂面,别有洞天。登上已被岁月磨砺失去棱角的“通天”台阶,穿过竹林,眼前是大满禅师石塔和祖师殿。大满禅师宝塔为一座覆钵式石塔,通高3.5米左右,塔身朝南设龛,周围刻‘五祖大满宝塔’铭文,塔顶高矗,直指云天。继续上行十余台阶,便是当年弘忍大师及历代住持僧讲经说法的遗址“讲经台”。此台系条石筑成,高3米有余,台面约5平米。前呈古寺,后依山峰,临风远眺,锦屏叠翠。置身讲经台上,视野开阔,犹如置身天境,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弘忍大师在此讲经说法的鼎盛景象。

 

由讲经台攀登而上,直达白莲峰顶。崖悬壁陡,路狭峰高,海拔800余米。因处大别山前沿,更显得孤峰突立,高峻险阻。白莲峰顶有一条石砌成的东西长17米、南北宽15米、深约2米的白莲池,相传弘忍大师在此手植白莲而故名。旧县志将“东山白莲”列为古黄梅十景之一。尽管明清以后池已荒废,池水枯竭,但还是招来不少游客。清代胡任学的《雪后步白莲峰》七律,描述了白莲池冬天的景色十分真切:“为访天台洞口香,青鞋踏尽玉池旁。白莲幻作半溪雪,红叶斜通一径霜。鹤梦久随花影散,鸿泥谁记客情长。老僧喜共三生话,不觉西峰已夕阳。”1979年修建白莲峰电视转播站,在疏浚荒池时,发现7颗埋没在淤泥数百年的古莲籽。文物工作者破壳3颗,置于白莲池中,没想到第二年春夏之间竟然绿荷满池,白莲玉立。

 

白莲峰确实很美。在那东山顶上,犹于置身于“天上瑶台琼阁”。新修建的盘山栈道蜿蜒盘踞,由东山脚下直达白莲峰顶,绝壁凌空,气势如虹,备受游客青睐。只有站在白莲峰顶,人们才能真切感悟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会当临绝顶,一临览众山小”的含义,使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洒在白莲峰上,犹如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锦缎,令人不禁浮想联翩,意犹未尽。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那么优美秀丽,这里的一殿一堂都是那么恢宏神奇,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自然鲜活,这些禅关胜景无一不令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每次来到东山,都会给人以新的诱惑,新的感悟,新的希望。如今,五祖寺风景区正按照“中华禅宗之源、世界禅修之都”的总体定位,捥起袖子全力冲剌5A风景区,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禅文化旅游区和重要旅游风景区。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改编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那首悠扬、甜润的《在那东山顶上》,随着一阵微风飘然而至……以其超强的穿透力直指人心,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东山的明天会更加秀美、神奇。

 

作者简介:桂靖雷,网名寒梅, 湖北黄梅县人;从事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和黄梅戏艺术研究工作39年,各类文字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曾校勘出版《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13-15集,计小戏109出;主编主撰《黄梅飘香——黄梅戏进校园校本教材》(上篇),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相关推荐

  • 黄梅戏专题资源库

  • 黄梅桃花专题资源库

  • 岳家拳专题资源库

  • 诗词专题资源库

  • 楹联专题资源库

  • 禅宗文化专题资源库

首页>文艺创作>详情页

黄梅东山五祖寺纪游


    寒色苍苍老柏风,石苔清滑露光融;

   半夜四山钟馨静,水晶宫殿月玲珑。

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张祜游历黄梅东山时,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诗人用生动精练的笔触,既勾画出风景秀丽的东山风光,又描写了禅林名刹的月夜美景。东山,一片青秀灵动、寒山空静的佛心禅境,怎不令人神往?怎不令人陶醉?怎不令人着迷?

   

初秋,应省城几位戏剧界朋友之约,大早从武汉出发,驱车直达黄梅县五祖菩提小镇。五祖寺风景区内外建设蔚为壮观,游人川流不息,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建设景象,刚竣工的黄梅禅文化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已开门迎接海内外宾客。抬头仰望,五祖寺古建筑群就座落在东山的凤背之上,北依天衢山脉的白莲峰,面向烟波浩淼的龙感湖,与锦绣匡庐隔江相望。1300多年来,这座在群山环抱、松竹掩映之中的禅宗古寺,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外著名的旅游胜地。黄梅东山五祖寺以其在中国佛教禅宗岳峙一方的历史地位和东山的飞瀑流泉、诗情画意的绚丽风景,吸引着千千万万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留下了无数风流潇洒、雄视百代的千古绝唱和传说。

 

据史书记载,五祖寺的创始人是大满禅师弘忍。中国禅宗的初祖是天竺(印度)的菩提达摩。他在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从海上来到中国,用一领从天竺带来的木棉袈裟,作为继往开来的凭证。他的衣钵一传慧可,二传僧璨,三传道信,四传弘忍。唐高宗唐咸亨三年(672年),弘忍离开黄梅县东禅寺到东山借山建庙,自唐到清十分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搂阁1000多间,僧侣达1300多人,先后出了100多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文人骚客慕名前来游览,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南唐加封为“广化”,唐宣宗敕建大东山寺,宋真宗改敕寺额为“真慧禅寺”,宋英宗御书“天下祖庭”,宋徽宗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菩觉禅师”并改寺额为“东山五祖寺”。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1985年,五祖寺经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

 

自一天门沿东山古道拾级而上,约5华里便到五祖寺如今的山门。斑驳古朴的古道,由长短不一的石板铺砌而成,一直在用它那悠长的身躯,默默记录着历史变迁的一个个烙印,早就失去了当年的棱角,显得斑痕累累、深浅不匀,写满了岁月的苍桑。据《黄梅县志》记载,五祖寺第十五代嗣孙法演禅师的法嗣表自禅师“修造石路,自一天门直达白莲峰顶,历数里许及讲经台、三佛桥,沿路五塔,引路百松,悉出其手,至今赖之。”行至二里半的地方,有“二天门”,山涧横出其间,上建小石桥,桥上筑亭。亭额上题有“此间乐”三字。亭内山风送爽,桥下流水潺潺。进出东山的行人,无不在此歇息。

 

站在亭上,兴目北望,东山象一只美丽的凤凰,古寺建筑群就坐落在凤凰的腰上。从古角、垅坪山发源的东、西两河,象两条彩带,把凤凰锁住。古人的“东山突起正中央,玉带双飘锁凤凰;坐对匡庐真面目,蓬莱未释尚馨香。”的诗句描绘了五祖寺的地理环境,真是恰到好处。俯视南野,阡陌纵横,田园如画;城镇村舍,尽收眼底。上行二里许,便是“飞虹桥”(俗称花桥),桥宽约6米,高约10米,长约40米。桥上有过路亭,系元代建筑。桥上东西两门额上,有清代蕲州王万彭所书:“放下着”、“莫错过”横批,书法潇洒,笔力苍劲。飞虹桥横卧在峭壁之间,宛若飞虹连接两壁。桥下流泉,响彻山谷;追溯其源,出自白莲峰。飞泉象一柄银剑,把青山劈开,飞崖挂壁,浴紫披晖,凌空而下,奔流不息。

 

别“飞虹桥”,便到了如今的山门。门前有三棵古油朴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老干新枝,遮天隐日;朝阳照耀,更加青葱。树前的文字介绍,称其树龄达千年以上。进入山门,穿过天王殿,拾级而上,便是古寺的主建筑大雄宝殿。再往上是现存清一色清代砖木结构古建筑群,有麻城殿、圣母殿、千佛殿、地藏殿等殿堂,在麻城殿的门额上,书有“西来四叶”的匾额。麻城殿后为真身殿,飞檐斗拱,画栋雕梁,阁碧亭朱,古朴典雅。其中神座部分是唯一具有古寺特色的宋代建筑。以麻城殿、真身殿为主体的东、西两侧,尚有方丈、大寮、小寮、财神殿、禅堂、库房等殿宇。曲径重门,花荫竹影,重重叠叠,浑然一体。圣母殿西侧,从白莲峰上潺潺而下的一股清泉,昼夜悠悠,轻脆悦耳。似古琴轻抚,如珍珠落盘。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此留有“流响”石刻手迹,晚清黄梅知县、昆曲行家钟谷在此书有隶书“法泉”二字,刚劲雄健,俊逸洒脱,增添了古寺厚重的历史韵味。法泉上面依山傍洞,建有“听泉亭”,八角翘檐,古色古香。

 

沿着“东坡流响”上行,古寺外面是一片竹林掩映的“通天路”。竹影扶阶,婀娜多姿,微风拂面,别有洞天。登上已被岁月磨砺失去棱角的“通天”台阶,穿过竹林,眼前是大满禅师石塔和祖师殿。大满禅师宝塔为一座覆钵式石塔,通高3.5米左右,塔身朝南设龛,周围刻‘五祖大满宝塔’铭文,塔顶高矗,直指云天。继续上行十余台阶,便是当年弘忍大师及历代住持僧讲经说法的遗址“讲经台”。此台系条石筑成,高3米有余,台面约5平米。前呈古寺,后依山峰,临风远眺,锦屏叠翠。置身讲经台上,视野开阔,犹如置身天境,仿佛可以看到当年弘忍大师在此讲经说法的鼎盛景象。

 

由讲经台攀登而上,直达白莲峰顶。崖悬壁陡,路狭峰高,海拔800余米。因处大别山前沿,更显得孤峰突立,高峻险阻。白莲峰顶有一条石砌成的东西长17米、南北宽15米、深约2米的白莲池,相传弘忍大师在此手植白莲而故名。旧县志将“东山白莲”列为古黄梅十景之一。尽管明清以后池已荒废,池水枯竭,但还是招来不少游客。清代胡任学的《雪后步白莲峰》七律,描述了白莲池冬天的景色十分真切:“为访天台洞口香,青鞋踏尽玉池旁。白莲幻作半溪雪,红叶斜通一径霜。鹤梦久随花影散,鸿泥谁记客情长。老僧喜共三生话,不觉西峰已夕阳。”1979年修建白莲峰电视转播站,在疏浚荒池时,发现7颗埋没在淤泥数百年的古莲籽。文物工作者破壳3颗,置于白莲池中,没想到第二年春夏之间竟然绿荷满池,白莲玉立。

 

白莲峰确实很美。在那东山顶上,犹于置身于“天上瑶台琼阁”。新修建的盘山栈道蜿蜒盘踞,由东山脚下直达白莲峰顶,绝壁凌空,气势如虹,备受游客青睐。只有站在白莲峰顶,人们才能真切感悟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会当临绝顶,一临览众山小”的含义,使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洒在白莲峰上,犹如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锦缎,令人不禁浮想联翩,意犹未尽。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那么优美秀丽,这里的一殿一堂都是那么恢宏神奇,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自然鲜活,这些禅关胜景无一不令人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每次来到东山,都会给人以新的诱惑,新的感悟,新的希望。如今,五祖寺风景区正按照“中华禅宗之源、世界禅修之都”的总体定位,捥起袖子全力冲剌5A风景区,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禅文化旅游区和重要旅游风景区。

 

“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改编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那首悠扬、甜润的《在那东山顶上》,随着一阵微风飘然而至……以其超强的穿透力直指人心,我没有理由不相信:东山的明天会更加秀美、神奇。

 

作者简介:桂靖雷,网名寒梅, 湖北黄梅县人;从事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和黄梅戏艺术研究工作39年,各类文字作品散见于各级报刊。曾校勘出版《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13-15集,计小戏109出;主编主撰《黄梅飘香——黄梅戏进校园校本教材》(上篇),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省高等院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友情链接: 湖北省文化云 黄冈文旅云 群文黄冈 学习强国

鄂ICP备2021017751号

鄂公网安备 421127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