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拳简介
岳家拳,即岳武穆武艺,为岳家军中创立的一种拳术,由爱国名将岳飞之子岳震、岳霆定居于黄梅时传授。 800多年来,岳家拳在黄梅代代相传。2006年,县政府将其列为“非遗”保护名录。 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沿革
源流
南宋时期,黄梅乃战略要地,西控江汉,南扼洪州,东制江淮,北抗伪齐。据史料载,南宋绍兴元年(1132),岳飞任江淮路招讨副使时,率部征讨李成、张用等,败李成兵于黄梅。绍兴十一年十二月(1142.1),岳飞被诬谋反,遭杀害。闻家难后,震、霆往黄梅匿居考田杨梅岭聂家湾,改姓鄂,不少岳家军将士与震、霆一道落户黄梅,修文习武。南宋隆兴二年(1163),孝宗登基为岳飞平反昭雪,震、霆复岳姓。朝廷为恤其家族,封震为朝散大夫,提举江南东路茶盐公事,复赠缉忠候;封霆为修武郎,复赠缵忠候。岳氏兄弟隐居黄梅,历27代,800余年,岳家拳亦在黄梅代代相传。至今,境内尚存有岳震、岳霆墓和岳氏子孙宅院、花园、放马场、拴马树、饮水井、喂马石槽等遗物遗迹。
传承
黄梅民间有“男人习武练打,女人学戏挑花”之说。黄梅人崇尚习武。光绪二年丙子《黄梅县志》载:“梅邑祀宋岳武穆王久矣……”。自南宋后期至清光绪的600余年间,黄梅县的武举人、武进士多达300余人。元朝有司马大元帅陈国玉,明朝有武进士岳鸣、大都督於显,清朝有镇国大将军纪正国、松江千总督曾起龙等。及至现代,在鄂、皖、赣传授岳家拳的黄梅籍著名拳师有聂虎记、李耀清、赵正球、柳明山、黄英球等数十位。 2003年、2005年,县岳家拳传承人雷杰两度参加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均获岳家拳种第一名。至2007年,全县开设有武术学校(馆)8所,学员1370多人。大河镇赵畈、苦竹乡柳大屋、濯港镇柳门家、蔡山镇刘记等近20个村被誉为武术村。
(2)拳理、拳法、风格
拳理
岳家拳属于内家拳范畴,故在拳理上要求:“以心意作用于肢体,使意识集中,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以气发力。富技击,讲实用,使体用兼备,内外合一,以达到练其气,易其精,敏其神,强壮筋骨之目的。”讲究吞吐浮沉,着重桩功。民间拳师俗称为“硬气功”。拳谱云:“吾身如鹤缩,吐手若蛇奔,鼓撞随风入,轻重左右分,浮如云出岫,沉如石投江,左右常关顾,坐腿把阴藏,,。出手发力讲惊掣崩抖,要求手到脚到,气到声到。
拳法
讲究虚实动静,攻防进退,连贯紧凑,桩沉步稳,快速。勇猛,六合归一。虚实动静,即虚中求实,实中变虚,以静制动,动静结合。攻防进退,即攻中寓防,防守变攻,进退灵活,闪转自如。连贯紧凑,即连续进招,严密防守,贴身近打,出手如连珠炮,式式相接,上下齐发,脚来脚破,手来手封。桩沉步稳,即两脚抓地,如树生根,前推后拉,摇撼不动,沉臀松腰,低档矮步,四面转换,八面支撑。快速勇猛,即拳谱日:“慢与快”,与人交手,快者胜;“勇猛”是取胜的必备条件。出手歌日:“捷足先登无畏惧,滞濡行来难成功”,“交勇者不可思误,思误者寸步难行”。六合归一,即内外三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凡出手还击,必须肩肘手胯膝脚同到,心意气力合一集中,才能克故制胜。
风格特点
岳家拳质实古朴,沉实稳健,短小精悍,带气发声,富技击,讲实用,兼练气功和桩功。以拳法为主,掌拳结合,少用腿,是以拳为主的拳种,有拳为“王’’之说。常用的手型有勾手、刁手、镖手、夺手,掌型占十分之七、八,拳型占十分之二、三。在实战中,“夹臂短手”,其法有“伏击手”、“抢击手”等,手不远伸,肘不离肋,手不离胸。练拳时,带气发声,以“嗨”声换气助力。上场先把腹腔之气呼出,口唇上留一小口,再把气缓缓吸入腹腔,沉入丹田。步法以“食鸡步”为主,不丁不八,前三后七,重心在后脚,十趾抓地,两膝内扣,稳固灵活。技击时,只许上步,不行退步,拳谱日:“进步可三摄,退一不可移”,“进胜退败多”。这与岳家军打仗方法一样,只许进,不许退,所以每战必胜。基本拳术套路有一字拳、二梅花、三门桩、四门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连环、十字桩等。所练兵器有“岳家枪”、“勾镰枪”、“岳家双锏”、“岳家双锤”等,整套拳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一拳动作均古朴自然,紧凑严密,节奏鲜明,简单易显。岳家拳尚武德,择人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