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 文旅之窗

    • 文旅机构
    • 文旅动态 >
      • 文旅信息
      • 文化直播
      • 文化扶贫
    • 招商引资 >
      • 产业政策
      • 招商项目
    • 政务服务
  • 公共服务

    • 预约预定 >
      • 场馆预订
      • 活动预订
    • 文化慕课 >
      • 戏曲慕课
      • 文化讲堂
    • 文体活动
    • 文化配送
    • 总分馆 >
      • 文化馆总分馆
      • 图书馆总分馆
    • 云阅读
    • 咨询指导
  • 畅游黄梅

    • 文旅地图
    • 景点推荐
    • 线路推荐
    • 特色美食
    • 民宿酒店
    • 地标优品
    • 订座订票
  • 戏乡黄梅

    • 戏曲展厅
    • 戏曲直播
    • 戏曲欣赏
    • 文艺创作
  • 文旅名片

    • 特色文化 >
      • 黄梅戏
      • 诗词
      • 楹联
      • 黄梅挑花
      • 岳家拳
      • 禅宗文化
      • 黄梅民歌
    • 文博展示 >
      • 馆藏文物
      • 不可移动文物
    • 一乡一品
  • 志愿服务

    • 文体社团
    • 文化志愿者
  • 文化动态
    • 返回上一级
    • 文化资讯
    • 文化直播
  • 文化服务
    • 返回上一级
    • 文化旅游地图
    • 文化培训
    • 票务预订
    • 文化服务配送
  • 文化活动
    • 返回上一级
    • 活动预约
    • 文化日历
  • 文化场馆
    • 返回上一级
    • 文体场馆预订
    • 数字展馆
    • 队伍风采
  • 特色文化
    • 返回上一级
    • 非遗展示
    • 文化惠民
    • 全民艺术
    • 群众文艺
    • 文化志愿者

楹联简介

2020-09-06 00:00:00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相关推荐

  • 黄梅戏专题资源库

  • 黄梅桃花专题资源库

  • 岳家拳专题资源库

  • 诗词专题资源库

  • 楹联专题资源库

  • 禅宗文化专题资源库

首页>初识楹联>详情页

楹联简介


    楹联是题写在楹柱上的对联,亦指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御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友情链接: 湖北省文化云 黄冈文旅云 群文黄冈 学习强国

鄂ICP备2021017751号

鄂公网安备 42112702000128号